張翠容:傳媒春天的鳥鳴聲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9/20 12:23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本報資料室

過去十多年來傳媒生態有多糟糕,大家有目共睹。昨天提及美國老記者塞繆爾‧弗里德曼( Samuel Freedman )的《給年輕記者的信》,他在書中對美國新聞生態的批評也一針見血指出:

在我從事和崇拜的職業方面,沒人應比梅鐸承擔更多的責任。

如果將上述的批評套在香港現況,你會怪誰?明顯不過吧。香港媒體爭相庸俗化,逐步走向瑣碎、煽情、色香味兼而有之,從傳播生態、記者角色乃至新聞定義幾乎全部重新改寫。記者可能歎息問一句:誰偷走了我們崇拜的職業?悲哀的是,即使我們不遺餘力的批判上述現象,也無法向大多數年輕記者指出救贖之路。

正如弗里德曼發出的天問:媒體不再是各種觀念交鋒之地,只是容納極端偏執思想的回音室。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、價值觀、對讀者負責的勇氣,從未像如今這般受到挑戰。

弗里德曼於美國至少在梅鐸以外,還有其他大報可選擇,他就是與年輕記者分享如何從小報一路奮鬥進入《紐約時報》的經驗。可是,香港沒有具權威地位的媒體,讓記者發揮他們的熱情和理想。諷刺的是,稍有一點兒公信的報刊,都會依仗這個聲譽優勢,在工資和時間上向記者剝削,記者有苦自己知。

究竟傳媒的核心價值在哪裏?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,終於這個行業抱有改變的希望,有不少有志的記者摩拳擦掌,迎接第二春,年輕記者則期待一展抱負。

資深記者吳曉東計劃成立「事實通訊社」,透過「眾籌」竟籌得超過目標數目,超過四百萬元之多,可以開鑼了,當中反映香港人早已渴望有優質媒體的出現。

台灣彼岸亦有一眾資深與年輕媒體人,共同成立網媒「報道者」(The Reporter),與「事實通訊社」一樣以深度報道為主,還有其他追趕者。傳媒春天的鳥鳴聲,正吱吱喳喳作響。

原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收費閱讀) ;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,原題爲「春天的鳥鳴聲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