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後調補身體 不同體質應吃甚麼?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6/11/07 16:55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2

分享:

分享:

近日天氣轉涼,香港正式入冬,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,人在不同季節要有對應的養生方法,究竟立冬後,我們的飲食要注意甚麼,才能夠預防疾病發生?

註冊中醫師張婉蘭指出,立冬節氣必須防寒養腎,飲食少食鹹,多吃苦,補腎固精。雖然香港已入冬,但氣溫較溫和,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,如雞、鴨和魚類,配合薑、蔥、蒜或胡椒等偏辛溫調味來煮,有助提升陽氣,禦防寒冷之天氣。

素食者則可多食糯米飯,溫暖脾胃陽氣,另外偏溫熱既蔬菜有黃豆、黑豆、紅豆、紅蘿蔔、韭菜、紅莧菜、豆角等;同樣可以多用薑、蔥、蒜或胡椒來煮食。

要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補充維生素,冬季適合吃的水果有桃、橙、柑、柚子、菠蘿等,多食這些水果能夠提升陽氣,達到禦寒目的。

【延伸閱讀】從中醫角度解說咖啡奶茶 濕疹人士不宜飲奶茶

【延伸閱讀】住家湯不可以亂飲 胃酸過多人士不宜飲蕃茄薯仔湯

按體質選食材

張婉蘭醫師強調,每個人體質有不同,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進食。其中以下3類體質人士,所用的補湯藥材也有明顯分別。

1. 氣虛、血虛、虛弱體質的人士

症狀:面色蒼白、唇色淡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、失眠多夢、皮膚乾燥,少氣懶言、疲倦乏力、氣短自汗症状。

宜飲大補氣血湯,藥材包括當歸、黃耆、吉林參、熟地、川芎、枸杞、桂枝、陳皮、續斷、紅棗、桂圓等藥材所組成,可配合竹絲雞、排骨等食材燉煮。

2. 陽虛體質、手腳冰冷的人士

症狀:畏寒怕冷,四肢不溫,消化不良,精神不振舌淡而胖,或有齒痕,脈象沉細。

宜飲大補陽氣湯,藥材包括當歸、生薑、淮山、肉桂皮、肉蓯蓉、菟絲子、核桃、續斷、枸杞子、巴戟天等藥材所組成,可配合羊肉、排骨等食材燉煮。

【延伸閱讀】不再倒抽「涼」氣 OL必備花茶保暖法

3. 易上火、燥熱或陰虛體質者的人士

症狀:急躁易怒,口乾,易生口瘡,面紅,目赤、咽乾喉痛、心煩、潮熱盜汗、舌質紅,苔少或黃等。

宜飲清涼大補湯,藥材包括西洋參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杏仁、玄參、百合、麥冬、南棗、川芎等藥材所組成,可配合雞類或瘦肉等食材燉煮。

推介兩款抗寒食療

1.蘿蔔燉羊肉

材料:羊肉250克,紅棗5顆,白蘿蔔1段,白胡椒粒、桂皮、小茴香、鹽、冰糖、醬油、料酒、薑片適量。

做法:羊肉灼過後放入砂鍋中,倒入醬油、料酒,最後加入溫水,隨即放入紅棗和包入白胡椒粒、桂皮、小茴香、薑片的香料包。中火煮後轉小火慢燉,八成熟時,用適量的鹽和冰糖調味,然後放白蘿蔔塊,用中火再燉大約半小時。

功效:益腎壯陽、溫中暖下、補氣生血

適合:氣血不足、手腳冰冷人士

2. 北芪芎芷瘦肉湯

材料:北芪1両、川芎5錢,白芷5錢,防風3錢、南北杏各5錢、生薑1片、蜜棗2粒。

製法:所有材料加入清水12碗煲2小時

功效:補肺祛風止咳

適合:轉季易感冒咳嗽、吹風易頭痛人士

張婉蘭補充,立冬養生應保護陽氣,不過度消耗陰精。在起居調養上要有規律,早睡晚起,保證充足睡眠,避免過度勞累,並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於陽氣潛藏。穿衣要厚薄適宜、就可以預防感冒。

【其他熱話】紅豆雪條蟹柳的紅色素 來自「胭脂蟲」

【其他熱話】萌兔掛飾大熱 你在輕撫血腥真兔毛

【其他熱話】一幅圖睇晒日本水果當造時節 水蜜桃何月成熟時?

撰文 : 何寶華 TOPick 記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