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到生命盡頭是搶救還是放手 醫生:別浪費與家人共處的最後時光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7/04 07:01

最後更新: 2018/07/04 11:56

分享:

分享:

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維正籲病人走到生命盡頭時,家人要珍惜最後共處時光。

深切治療部醫護見證無數病人游走死亡邊緣,有90多歲婆婆陷入昏迷,存活率低,但在家人要求繼續插喉吊命,最終在短短一兩日後離世,醫生慨嘆浪費了病人與家人相處的最後時光。醫生天職是搶救病人,但面對存活率低的病人,卻陷入「救與不救」兩難,有醫生願肩負另一使命,成為病人與家屬之間的溝通橋樑,化解分歧。

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維正憶述一年多前,一名年近90歲的伯伯與孫兒在吃雪糕時,腹部大動脈瘤爆裂,送院接受急救及手術均告成功,但因併發症致腳部壞死,需切除腳部免毒素擴散,冼評估搶救成功率只得5%。

結果伯伯決定不做手術,冼醫生遂為病人止痛之餘,盡量安排探病時間,讓他與家人度過最後時光。

同日冼醫生遇到另一名90多歲的婆婆,有長期疾病的她在老人院突然昏迷送院,因事前沒有交代意願,急症室醫生便為她急救,再轉到成人深切治療部,冼評估病人康復機會不大,便將她送往普通病房。

冼跟進發現,病人家屬與主診醫生就是否繼續搶救出現爭拗,家屬知道即使病人康復後生活質素會欠佳,需長期臥床、大小便失禁,仍堅持繼續治療,

醫生用強心劑、呼吸機為病人續命,一兩天後病人死亡。

冼慨嘆浪費了病人與家人共處的最後時光,可否不用呼吸機,掹喉讓她說話、見屋企人?他反思:

ICU好似幫緊好多人,但好多時見到這種情況都好無奈。

冼維正(右)曾見過年紀老邁的病人,因繼續接受搶救,無法與家人共度最後時光。(林宇翔攝)

部門主管陳惠明醫生形容,「ICU搶救能力愈大、責任愈大」,過去除了搶救病人,很少討論能否為病人提供善終服務,他指,許多病人最後不是要求搶救生命,

有病人希望家人陪伴、有人怕痛。

陳估計,部門起碼有三分一病人希望不再接受搶救,但未必有跟家人交代,部分甚至與家人有意見分歧,陳希望作為兩者的溝通橋樑,向家人解釋病人作出選擇的原因是否合理、治療方案會有何代價和併發症等。

陳將公立醫院16名醫護在工作見證病人離世的經歷輯錄成書,名叫《心切治療‧離去》,印刷3千本免費向公眾及學校派發,公眾可登入這裡登記索取。

陳惠明希望透過新書《心切治療‧離去》引起社會討論生死問題。(林宇翔攝)

別再跟病人說「唔好驚」 護士經歷10級痛遭冷言體會病人之苦

香港經濟日報 App

免費即時新聞

立即掃描

搶先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