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梭港島的「古董叮叮」 戰後120號電車保留鎢絲燈藤椅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8/08/08 17:47

最後更新: 2018/08/15 13:13

分享:

分享:

每天穿梭港島的「叮叮」至今已行駛114年,其中120號更是戰後的古董!(湯炳強攝)

每天穿梭港島的「叮叮」,至今已行駛114年,伴隨不少香港人成長。碩果僅存的「120號」於戰後出廠,是第5代電車,也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電車。「120號」散發濃厚的懷舊氣息,車上鎢絲燈、木製窗框及機械式控制台仍保留至今。

駕駛「120號」的車長更需符合特定資格,陳少忠(忠哥)是其中一位。在駕駛室度過近20個寒暑的忠哥形容,行駛時就如為活古董注入靈魂。

車頭底部有「救生網」,可防止大型物件或途人捲入車底。(湯炳強攝)

戰後出廠 90年代因老化重造

每輛電車的車頂和車腳都有一個編號,就如它們的身份證號碼,最新面世的已是第7代電車。車身標示「120號」的電車於1949年戰後出廠,是現存唯一一輛第5代電車。行駛至80年代後期,因為出現老化及損耗,電車公司決定原車拆毀重造。

車身髹上深綠色的「120號」屬仿製款,會於平日載客。由於每輛電車沒固定班次、路線以及負責的車長,可謂可遇不可求。忠哥形容,每次開動「120號」就像駕駛古董。下層車廂近後方樓梯位置,有個刻上中英文字的銅製水牌,證明是戰後復刻款。

此電車由香港電車公司製成   仿一九四九年時之款式藉以保留香港該年代作為存念

Hong Kong Tramways Ltd This tram has been restored to the 1949 style to preserve Hong Kong’s heritage

「120號」下層車廂有個中英並列的銅製水牌,證明是仿1949年車款。(由受訪者提供)

百年歷史英式控制台

與現今車款不同的是,「120號」駕駛室仍保留英式機械控制台。忠哥憶述,1999年入職時電車仍以機械式控制台,後來逐漸改為電子式操作,現在只餘「120號」使用。這台機械式控制器111年歷史,推動起來挺費勁的。但忠哥說:

掌握到胳膊與手臂形成的角度,就懂得控制,是種身體語言。

他拉動手掣時一臉輕鬆,彷彿與控制器融為一體。

「120號」電車的駕駛室仍保留著百年歷史的英式機械式控制台。(湯炳強攝)

「120號」電車的英式機械式控制器已有百多年歷史。(黃泳欣攝)

救生網防止物件捲入車底

同樣屬「120號」獨有的是:車頭底部仍保留「一排牙齒」。這是「救生網」,防止大型垃圾阻礙行車,也防止途人被捲入車底。 當「救生網」受撞擊,相連的木製「救生網盤」就會垂下盛著物件。

當「救生網」受撞擊,相連的木製「救生網盤」就會垂下。(湯炳強攝)

保留售票員專屬座位
 
鑽進車廂,近尾門上車位置,只有「120號」的樓梯設在左邊,而且橫跨下層長櫈,令樓梯底有個「暗格位」,也是以前售票員的專屬座位,至今保留。自從70年代改為投幣付費後,部分售票員轉為司機,也就是第一代女車長。

尾門樓梯底有個「暗格位」,也是以前售票員的專屬座位。(湯炳強攝)

藤椅木製窗框鎢絲燈

座椅方面,下層是兩張直排對坐的木製長櫈。上層仍保留戰前電車使用的藤椅,以「1+2」形式排列。忠哥指出,「120號」最後一行是橫排的藤椅,其他車款則是對坐的膠椅 。全車配上啡色柚木窗框,裝上鎢絲燈照明。他表示,如在晚上乘坐會感受到濃厚的懷舊氣息,其他車款已改用光管及膠椅了。

「120號」下層是兩張直排對坐的木製長櫈。(湯炳強攝)

「120號」上層的藤椅以「1+2」形式排列。(湯炳強攝)

入行19年 最愛駛經歷史悠久建築物

忠哥於1999年入職,當年招聘廣告上「無須駕駛執照」六個字吸引他的目光,令從小喜歡電車的他亳不猶豫應徵。駛經灣仔和昌大押、中環舊立法會大樓、上環海味街等地時,他感到電車與社區融為一體。當經過矗立中環百年的舊立法會大樓,更會多望兩眼。

北角春秧街的電車軌剛好在兩行排檔中間,每當駛入,忠哥形容,行人如潮水般自動散開,待電車駛過後,行人再次掩蓋路軌,人與車和平共存。

入職19年的忠哥,形容駕駛電車就如注入靈魂,希望一直做到退休。(湯炳強攝)

忠哥表示,「120號」見證香港今昔變遷,共度每個時刻,車身貼上的也是歷史悠久的品牌廣告。會有人特意來找「120號」嗎?他憶述:

曾有電車迷特意走到車廠等候,一駛出車廠,就見到對方。那天我駕駛4趟,就見到他4次。

盼駕駛電車至退休 為活古董注入靈魂

在博物館陳設的電車,比起在馬路奔馳的總缺少一份生命力。現年50歲的他,希望一直駕駛電車直到退休:

作為司機,我希望為電車這輛活古董注入靈魂,載著乘客的回憶,在這國際大都會東奔西跑。

【更多有關電車的報道】

電車冷知識 點解電車叫「叮叮」?

叮叮車長背後辛酸 最難耐是甚麼味道?

港鐵車費可賒數 九巴電車得唔得?

藝術家探究電車百年故事 一輛「叮叮」有幾重?

撰文 : 黃泳欣 TOPick記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