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思傳:《因真相之名》當發問者不再發問
發布時間: 2016/05/04 17:16
為什麼你會進入新聞界?──美國重量級主播Dan Rather(Robert Redford)言簡意賅地回答:
好奇心。
因著好奇心,他們發問──什麼是大眾關心的議題?什麼與公眾利益有關?什麼人意圖隱瞞真相?循著報料人的資料,循著不同的課題,在大眾還沒有察覺問題以前,新聞工作者率先在海量的文件中,尋找有用的資料,追尋每一個細節,揭露一件又一件本被置在目光以外的事。
改編自Mary Mapes的 Truth and Duty: The Press, the President and the Privilege of Power,《因真相之名》討論了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,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的著名新聞節目《60分鐘時事雜誌》(60 Minutes Wednesday)播出有關時任並尋找連任的總統喬治布殊(George W. Bush)年輕時在德州空軍服役時得到優待的報導。新聞一播出,立刻被人提出造假的質疑。最終,事件讓Mary Mapes(Cate Blanchett)被辭退,Dan Rather也因此而離職。
改編自Mapes的著作,電影自然採納了她的觀點,以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件十多年前的報導。當年的爭論一直在於那幾份決定性文件的真偽,究竟是他人偽造而Mapes被他人誤導,抑或是真實無誤,這一點電影沒有明確的交代;反倒選擇遠離爭論的熱點,注目在爭論以外的課題──
觀眾如何看待這些新聞?電視台高層如何應對?而在這些期間,他們又錯過了什麼?
選舉前夕的濃厚氣氛,讓喬治布殊的支持者,視Mapes立心不良,故意偽造新聞,中傷總統;就算沒有明確政治取態的,也認同這單新聞的重要性,足以影響選情。於是,當網上有人提出質疑以後,所有人立馬把焦點放在文件的真偽,爭議與話題蓋過了報導;結果,沒有人抓住報導提出的質疑,沒有傳媒作跟進的報導,而是把矛頭轉向報導的人。
面對市民的反對聲音,節目高層、電視台高層個個劃清界線,把責任推給節目製作人Mapes──主播Rather要在幕前向公眾道歉,又聘請團隊作內部調查,目的是把責任釐清,淡化事情,把大眾的關注挪開,讓電視台得以全身而退。事後,即或內部調查沒有發現Mapes的錯誤,Mapes難逃被辭退的命運。
Rather曾說,
停止發問,人民就輸了。
沒有發問的機會,問題永遠被藏在黑暗下,沒有被揭穿的可能;最後,輸的是被蒙在鼓裡的大眾。就如最近引起全球關注的巴拿馬文件。如果失去發問的機會,只會助長權貴。
當Mapes面對內部調查時,律師教她直接回答,別岔開話題;然而,Mapes最後還是忍不住向調查她的人提出問題。沒有發問,或者她沒有損失,正如律師所期望,但她選擇發問。
在發問當中,她表示她的立場,講出她的信念;同時,挑戰這個無法扭轉的制度。
因著題材相似,《因真相之名》往往與《焦點追擊》(Spotlight)相提並論。若然《焦點追擊》拍下了新聞工作者最光輝的一面,報社頂著高牆的壓力,向權力投下了核彈;《因真相之名》或者算是記下了更常發生,更能理解的現實。每一次發問,或會讓人更加接近未知的真相。所以,有人發問的同時,有人要遮掩著發問者的聲音。
有人因著被其他枝節搶了焦點,忘了指向問題的根源,放生了有問題的人;有人因著發問,被迫離開原來的崗位,落得一個不明不白的下場。
然而,不同事件一再指出,如果失去發問的機會,不能監察,世界上只會繼續充斥著不義的事情──那麼,為什麼我們還要視發問者不能再提問是等閒事?
原文刊於作者網誌《偽文誌》及facebook專頁,獲授權轉載。
撰文 : 程思傳